小學及一下
51.地質作用
①定義: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
②分類:按其能量,可分為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把盆地填平)。
52.板塊構造學說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兩個板塊交界處,地殼較活躍,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相撞擠壓處,常形成山脈。
53.地質構造
①褶皺(a.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常成為山嶺,有時成谷;b.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常成為谷地,有時成山)。
②斷層(a.地壘:相對上升的巖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b.地塹:相對下沉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4.地質構造與生產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于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含石油、天然氣的巖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于儲存地下水。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
55.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河流水與湖泊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還起調蓄作用。
56.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所作的連續運動的過程,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57.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蓮(水濕環境)、駱駝刺(干旱環境)、鐵芒箕(酸性土壤環境)、堿蓬(鹽堿性土壤環境)、旗形樹冠(風向)、矮牽牛(大氣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環境效益
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持農田、吸煙除塵、降低噪聲、美化環境。
59.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了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60.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以熱量為主導分異因素,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②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以水分為主導分異因素,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作有規律的更替);③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由于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變化,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特點)。
61.陸地自然資源的分布
土地、水、生物等資源,受水熱條件的影響,其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礦產資源的分布則主要受地質作用的制約。
62.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一個地域內的若干種地質災害,它們在成因上是相關的。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63.農業的區位因素
氣候因素中的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密切;地形影響耕作的難易、農業的類型和農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影響作物種類和產量;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交通的心頭和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地域大為擴展。此外,國家的政策對農業產生一定的干預。
64.工業的區位因素
原料、能源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交通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工業對勞動力技能的需求逐漸增加;環境因素日益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
65.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
大氣污染企業應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或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水體污染企業應設置在遠離水源地或河流的下游。
66.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的物質聯系和信息聯系導致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進而形成不同性質的工業地域。
67.聚落的形成
①原始采獵社會穴居、巢居、逐水草而居(分散、不穩定、臨時性);
②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鄉村聚落(分散、半固定性);
③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村聚落(團狀或帶狀、穩定);④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城市聚落(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68.城市的區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
②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策、軍事、宗教)。其中軍事、宗教因素對現代城市的影響已經減弱,交通、自然資源因素仍起巨大影響,科學、旅游成為新的因素。
69.城市化的進程
①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快,城市發展不合理。
70.五種現代運輸方式的特點
①鐵路:運量大、運速快、運價較低、連續性好,但造價高、占地廣、短途成本高;
②公路:機動靈活、可從門到門,但運量少、耗能多、成本高;
③水運: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但運速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
④空運:運速快、效率高,但運量小、能耗大、運價高;
⑤管道:損耗小、連續性強、安全可靠、運量大,但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71.貨運方式的選擇
一般地,貴重、急需、數量水大、運距遠宜空運;易腐爛變質的鮮活貨物,量小短距離宜公路,量大長距離宜專列;量大笨重貨物宜水運或鐵路;流體宜管道。
72.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
①商業街(a.市場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城市的幾何中心;b.交通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市區環行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②商業小區(位于居民小區,方便居民購物)。
73.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
①對立(環境總是作為人類的對立而存在,按自己的規律發生和發展);
②統一(環境總是作為人類生存的特定環境而存在,人類與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
74.環境問題的分布
①城市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
②鄉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
③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更嚴重。
75.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壓力大;
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