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及一下
一、地理原理規律歸納
1.經度的遞變
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
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
所有緯線都是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
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
6.東西半球的劃分
20°W 往東至 160°E 為東半球,20°W 往西至 160°E 為西半球。
7.高中低緯的劃分
南北緯 30°之間為低緯度,30°-60°之間為中緯度,60°-90°之間為高緯度。
8.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
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9.地圖上方向的確定
①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③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0.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同一幅地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
13.天體系統的層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 總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較穩定和安全的宇宙環境;②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溫度適宜,存在液態水;③地球體積和質量適中,有足夠引力吸引大量氣體,形成大氣層。
15.月相的變化
①新月(農歷初一、徹夜不見);
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滿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見);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東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②周期(1 恒星日,即 23 時 56 分 4 秒);
③速度(角速度:除極點外,其它各點均為 15°/時;線速度:1670COSФ km/h);
④地理意義(a.晝夜更替,周期為 1 太陽日,即 24 小時。b.經度每隔 15°,地方時相差 1 小時,越向東,地方時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的關系
北半球觀測,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轉
①軌道(橢圓軌道 1 月初近日點,7 月初遠日點);
②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③周期(1 恒星年,即 365 日 6 時 9 分 10 秒;回歸年,即 365 日 5 時48 分 46 秒);
④速度(角速度為 1°/d,線速度約為 30km/s;近日點快,遠日點慢);
⑤地理意義(a.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b.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9.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以北半球為例)
從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陽直射點自 23°26ˊS 向北移動,經過赤道(春分時),到達 23°26ˊN;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自 23°26ˊN 向南移動,經過赤道(秋分時),到達 23°26ˊS.其周期為 1 回歸年,即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20.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太陽直射的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為 90°)向南北兩側依次遞減;由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為 90°)向四周依次遞減;晝半球>0°,夜半球<0°;晨昏線上為 0°
21.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為極晝,夏至日,
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為極晝;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
越短,極點附近為極夜,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極圈以內為極夜。
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
22.四季的劃分
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歐美國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 3、4、5 三個月劃分為春季、余類推。
23.五帶的劃分
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為熱帶,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為寒帶、其余為溫帶。
24.氣溫的垂直分布
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流層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 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氣溫的水平分布
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撒哈拉沙漠為全球炎熱中心,世界極端最低出現在南極洲,北半球寒冷中心為西伯利亞地區。